儿童白癜风 近期的互联网仿佛地狱—— “月经”又成为了漩涡中心,“卫生巾”挂在热搜被吵了几天几夜。 而这一切的源头,只是因为一位女生感受到出行过程中的不便利,向高铁提出“建议售卖卫生巾”的意见。 图源:新浪微博 女性生理的自然规律,第无数次戳到了网友的肺管子。 至于那些反对的言论,是路过的蚂蚁都会替他们丢人的程度—— 传统型无知,“你就不能憋住吗?” 图源:新浪微博 求知型找茬,“女的都必须用这个东西吗?” 图源:新浪微博 学术型探讨,“没想到女学者也会来月经,关注你这么久了,这条微博最特别。” 图源:新浪微博 胡说型懂王,“你们看看卫生巾有多少尺码,屁股是一样大吗?” 图源:新浪微博 每句话都蠢成了“典中典”,她姐一路看下来,气笑无数次。 以往她姐总是说,到底还要再说多少遍,月经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,才能被看见? 但这次,多少有点进步—— 因为掀起骂战的话题是:“高铁该不该售卖卫生巾?” 只是,骂战的走势依然不容乐观。 这明明是一件针对公共服务的善意建议,甚至提出的不是免费供给而是“买卖”。 但依然引来了无数网友,用尽毕生所学,来全方位论证“不该不行不可以”。 至于为什么不该不行不可以? 无数网友给出的无数个答案,让我想到之前很火的一类视频:“男性体验分娩痛”。 有人体验完得出的结论,不是“女性真难”。 而是,“我下辈子还要做男人”。 发现了吗? 荒谬的骂战下,真相只有一个: “因为这事儿跟我无关。” 舆论纷飞 照例,还是先从源头聊起。 事情起于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提议。 一位网友在坐高铁时经期突然提前,想要买卫生巾,发现高铁不卖卫生巾。 是乘务员帮忙找到一片,才解了燃眉之急。 图源:网络 而这个女孩的尴尬,不是个例。 乘务员也表示,这种情况已经遇到过很多次,但依然没有相应的改善措施。 于是女孩发帖,建议在高铁售卖卫生巾。 毕竟女性生理期不稳定的现象广泛存在,无法次次都能提前准备。 一个小小的建议背后,是淋过雨后想为他人撑伞的善意。 但没想到,事情的发展让人错愕。 不曾作为的铁路官方,直截了当地拒绝:卫生巾是“私人物品”,连建议都“没法去建议”。 网友更是就这个小小的提议,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反对理由,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论调: “月经羞耻”论—— 是生理隐私,没必要宣传。 和卫生巾与零食饮料一同售卖不合适。 “搞特殊,要特权”论—— 科普可以,但不能说需求、提建议。 不然即便是自己花钱,也是搞特殊、要特权、“按闹分配”。 还有人用更大的词唬人,扣更大的帽子让人闭嘴,“你是巨婴,是霸权主义。” 当然,还有人不扣帽子,而是摆事实、讲道理。 有人用数据说话—— 计算盈利,不卖是因为没市场。 但有网友发现,昆明高铁上卖卫生巾,销量高达一万二,领先于各类零食。 说没市场显然不成立,况且乘务员早就说,这不是个例。 但有人又计算成本和毛利,说有市场也不赚钱哦。 利润第一位,高铁不能也不会亏本做这件事。 想解决问题很简单,加钱。只要钱给得够多,高铁肯定愿意卖。 接着就是灵魂反问女性:“你觉得加多少合适?” 有人用“滑坡论证”来证明—— 先说下什么是“滑坡论证”吧。 简言之就是,从一个起点出发,逐步递进地向后推断可能导致的结果,最后得出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的结论,把蝴蝶效应扼杀在蝴蝶振翅之前。 有人把这点运用到了反驳售卖卫生巾的正当性上,推导出来了一系列滑坡的结果。 满足售卖需求,接下来是不是会挑品牌、求质量? 今天为了你售卖卫生巾,明天是不是要为了宝妈准备哺乳室、为老人准备轮椅、为突发情况准备心脏除颤器? 今天为了满足了女性的需求,明天是不是要满足宗教群体的需求、性少数群体需求? 总之就是,群体需求五花八门,且永远存在。 一旦开了口子,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滑坡。 所以,要满足的一定要筛选,是那种“必须的”“所有人能用得上的”。 而女性要求高铁售卖卫生巾,显然不是“必须的”,那当然不能满足。 她姐看到这里,多少有些意料之中。 毕竟,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,从科普到建议的每一个阶段,都被极力否定。 疫情爆发之初,有人为女医护募捐卫生巾,被怼:“人命都保不住了,还关心你裤裆的那点事。” 散装卫生巾冲上热搜,有人说“什么年代了,还有人买不起卫生巾?”。 西安被隔离的女性哭着向工作人员求助卫生巾,又被批“矫情”“小姐做派”…… 不了解之前,就否定卫生巾需求的正当性;了解之后,就去否定需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。 再到这次—— 这些人从集体利益讲到商业利润,从人权跨到政治正确,条条道道振振有词。 反驳角度之多元,思维之发散,令人叹服。 但其实细究便会发现,这些反对的观点和逻辑,都极尽诡辩之能。 傲慢与偏见 其实,问题根本不是女性提出了什么需求,而是女性提出了需求。 所以,无论女性怎么科普、需求正当与否,总有人能找到一套反对逻辑。 那些还对卫生巾和月经抱有偏见的人,不在她姐的反驳范围。 关于破除月经羞耻,她姐已经说了太多次,在此不多赘述。 今天想聊聊那些更加冠冕堂皇的观点。 首先,认为女性是“特殊群体”,要求售卖卫生巾,就是在挟性别以要“特权”。 只是说出“特殊群体”这几个字,还以为多么小众,但明明女性占据了人口的半数之多。 同样是人口的一半,女性被视为“特殊群体”,提出要求被视为“特权”,这不得不说,是一种根深蒂固的“男本位思维”。 男性成为一种通用的标准,女性和男性的差异成了特殊和正常的分野。 因而,当考虑“人”的需求的时候,也总是将“人”默认为男性。 《看不见的女性》一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。 办公楼中,空调温度依据男性的体温标准设定,所以总能看见瑟瑟发抖的女性。 商超中,货架依据男性的身高标准设定,所以女性总是费劲才能够到货架顶端。 同样是司机,女性遭遇车祸后受伤的可能性远高于男性,因为汽车是以男性的身材为标准进行设计,即便近几年采用了女性假人,却也沿用了男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灯生理特征。 “男性的生活被用来代表全体人类的生活,而在谈及另一半人类的生活时,通常只剩沉默。” 网友质疑占一半人口的女性,提出要求售卖卫生巾的建议,就是更改“必须”的标准。 殊不知长久以来的“标准”都只是“以男性为准”,本就需要改变。 所以,是女性要求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是特权? 不,醒醒吧。男性被满足了所有的需求而不自知,才是特权。 或许我们更要反思的是,卫生巾作为半数人的正当需求,为何在高铁开通后这么长时间才被提出,是不是女性太过习惯忍耐? 再来说拿“盈利论”来反驳高铁售卖卫生巾可行性的观点。 争论卖卫生巾到底赚不赚钱,本身就是一个圈套。 “盈利论”的拥护者,根本问题在于认为“卫生巾”是私人需求,公共不应对个人负责。 但高铁属于公共服务领域,售卖商品也属于公共服务的一部分,本就不应由市场交易来左右存在与否。 若公共服务的完善与否要由利润来决定,那种种社会福利都会成为商业游戏,福利也不复存在。 挑衅女性接受多少加价的人,不仅否定了公共服务应有的人文关怀,还用价格转移问题的焦点。 最后是“滑坡论证”——认为满足卫生巾需求就有无穷需求,因而一个也不能满足。 但其实仔细一想就能发现,这不是滑坡论证,而是滑坡谬误——每个推断都是夸大因果强度、把可能转换为必然的臆想。 在这种基础上,任何一个新的需求提出来,只要想反对,就都能以满足一个需求就有无穷需求涌现的臆测为理由去拒绝。 用滑坡论证来驳斥女性提出需求的正当性,本就不成立。 况且,如果真的“滑坡”下去,她姐倒也真的要拍手叫好。 因为,在网友往后夸大的推到下,以后可是要配备尿不湿、哺乳室、轮椅、成人纸尿裤、心脏除颤器、祷告室、无性别厕所…… 考虑到了更多群体的需求,让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体状况、不同信仰、不同性别的人都得以被尊重。 这么看来,滑坡的结果不是灾难,反而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。 只要有人口,就存在群体的差异,也永远会有群体被忽视,所以永远需要我们去看见。 不断看见并解决更少数、更边缘的群体的问题,是社会进步的体现。 而因为不想满足更多人的需求,就要停下前进的脚步、否认进步的意义,才是真正的霸权。 说白了,用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态度去找尽逻辑反复反驳,无非是因为自己不来月经,没有身在其中。 “女性视角的缺席恰恰大力推动了一种无意识的男性偏见,而这种偏见还试图(通常是善意地)假装自己‘性别中立’。” 失语者 在偏见之下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评判,本身就是一种享有特权的傲慢。 这种傲慢,仅仅是针对女性吗? 显然不是。 诡辩者摆出滑坡论证,去证明一个看似可怕实则“大同”的结果又将其称为特权时,让我觉得眼熟—— 这和说《隐入尘烟》是“丑化农村”、女性不可能用不起卫生巾、残疾人不应该出门......是同一种论调。 图源:新浪微博 双眼向上,自然看不到那些名为少数、实际随处可见的他人及困境。 比如这次,一位女性在高铁上需要卫生巾的事件,不是少数人的困境。 事实上,中国处于经期的女性比美国总人口还多,为4.5亿左右。一生经历400次月经,近2000天都处在无法控制的流血之中,约等于5.5年。 脱口秀演员:Danie 某APP白皮书中显示,近两成女性月经不调,而不属于月经不调的正常波动范畴,足足有12天。 2017《中国女性健康白皮书》 月经贫困也确实存在。 1982年我国有了第一条卫生巾生产线,中国女性大规模使用卫生巾的历史也不过才二十多年,即便今日仍有400万的女童在面临着“月经贫困”。 所以,这根本不是少数人的需求,也不是部分人的困境。 如此庞大基数的女性与切实存在的需求,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。 女性也因为身体的自然规律,而承受了太多生活中的不便、财务上的惩罚、人格上的侮辱。 图源:《破产姐妹》 但这点,傲慢的既得利益者不仅不曾看见。 还将满足这些需求的提议,称之为“政治正确无穷无尽”“满足特殊需求”的开端。 在这些人眼里,只要跟自身无关的需求,都是“少数人的需求”,都是“特殊”—— 在亲密关系中被伤害的女性,是“私事”,也是“少数”。 可30%的女性遭受过家暴,每7.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庭暴力。 博主@宇芽 不在大众话语中心、土地权益被侵害的农村“外嫁女”,也是“特殊”—— 可,林丽霞所在的千千律所关注“外嫁女”18年,类似求助已收到超过3000起,涉及人数超10万多人。 图源:网络 甚少出现在公众场所中“残障人士”,自然也是“特殊”—— 可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,即17个人中就有一位是残障人士。 全国约有1200万至2000万心智障碍者。 纪录片:《一切都会有的》 21世纪,“文盲”也是特殊。 可截止2019年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,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人数同比下降11.30%,但仍有男性文盲10185人,女性文盲31511人。 纪录片:《一切都会有的》 罕见病渐冻症患者有20万人; LGBTQ人数在5600万至8400万之间; 约有近1亿的人群惯用左手...... 按比例是少数,看数量却如此庞大。 人们都有可能,被少数、被失语、被弱势。 在既得利益者看不到的地方,少数者并非真的少,“特殊需求”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,也并不特殊。 而一个文明社会,本该是一个,即便少数者、失语者、弱势者也能体面且有尊严的生活的社会。 我们显然没有到达那样一个阶段。 人们追逐的“理想状态”,仿佛一场人人可见的球赛。下方垒砌的阶梯,正是一次次“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”。 图源:网络 满足少数者、失语者、弱势者正常的需求,不是特殊对待,而是达到理想社会的必须。 这样的关于“特殊需求”的争论,让我想到疫情之初许多老年人因为不会扫码难以出行。 有不少人说风凉话:“不会就别出门了”“解决好自己的问题,别耽误大家时间”。 人们总是去苛责弱势者为何不多做一步,不管那一步有多艰巨,而不是督促社会多做一步,即便那是轻而易举的抬手。 这也是为何,在这次的论战中,她姐感到疲惫的原因,疲惫于问题争吵了无数遍,依然要一遍遍从头再来。 但我又天真地抱有期待。 或许提出、讨论、争吵,甚至骂战,是解决问题的路上,黎明前的黑暗。 毕竟,总有一些我们认为甚至不必讨论的东西,在一轮轮争论之中进入公共视野,甚至有了实质的改变,甚至成为共识—— 如今,已经有些城市可刷养老卡出行;有些城市给老人发放纸质健康码...... 图源:网络 刘德华0片酬出演的《失孤》、黄渤出演的《亲爱的》轮番公映后,刑法修正案规定收买拐卖妇女儿童者,从可不追究刑事责任变为一律做出犯罪评价。 图源:新浪微博 “陆勇”事件引发巨大轰动,改编成了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,而上映的次年,药品管理法修订“未经批准的药品从假药里去除”,官方称此举回应社会的关切。 图源:网络 《关于加强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》由人大代表蒋胜男提出,后来,外卖平台店铺执证率与从业人员持证率涨了一倍,有了极大改变。 图源:蒋胜男 用30年调查家暴现状的孙晓梅,先后9次向全国人大提交反家暴立法提案和建议,终于2016年《反家暴法》开始实施,庇佑了无数女性。 图源:一刻talks 这些“特殊群体”的“特殊需求”,正是因为一次次看见,才得以解决。 “月经”的议题也是如此。 从“大姨妈”到“月经”,再到脱口秀剧场里有女生调侃月经,它逐渐恢复了“流血”的本貌,女性也在自我脱敏。 如今讨论重心已经不在科普,而是经期产品的公共性与公益性。 仍要提出疑问,仍要不停发声,即便需要面临重重阻力。 点个「在看」,从月经开始,替自己也替所有“失语者”,继续呐喊,别在乎姿态。 毕竟—— “如果没有人扔石头,平静的水面就不会泛起波浪。 你我能做的就是哪怕力量微弱,也要尽可能地投一块石头,以期变成更大的声音。”她刊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高淳百事通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请发表评论